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硕士生 -> 正文
2025年山东财经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发布人:体育学院     发布时间: 2025-11-11      浏览次数:

2025年山东财经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年度建设报告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自设立以来,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构建了以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为核心的三大培养方向,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布局。学位点依托学院合并组建的深厚基础,持续优化学科结构,2023年、2024年软科专业排名中学位点本科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获评A+、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获评B+,学科实力显著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高级职称37人,博士10人,硕士生导师11人。近年来通过引育并举,逐步形成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师资梯队,并积极引进具有国家队、省队背景的实战型教师,强化“双师型”导师队伍。

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有8个省级及以上实践基地,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实习实训与科研平台,涵盖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体育文化等多领域。依托“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了“课程+资质培训+俱乐部实践”一体化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涵盖必修与选修模块,强调数智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完善,通过开题、预答辩、外审、答辩等多环节全过程监控,确保培养质量。2025年招收专硕11人,毕业10人,学位授予率100%,就业方向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主要成果方面,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多项高水平项目,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SCICSCI等论文20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奖励多项。未来,学位点将持续加强师资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与国际交流拓展,力争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体育硕士人才培养高地。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1.培养目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研究和创新创业为重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数智时代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宽广体育视野、交叉知识结构和数智创新素养,能够独立承担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2.学位授予标准

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修满至少3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5学分,教学实践1学分。通过开题、预答辩、送审和答辩等环节才可授予学位。

3.培养方向

1)体育教学。本专业领域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为各类学校体育教育、体育行政及管理部门培养高水平应用人才,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工作体育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动训练。本专业领域运用训练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专业理论与方法,为专业和职业队、体校和学校代表队、体育俱乐部等,培养具备竞技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项技能人才,能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3)社会体育指导。本专业领域运用社会学、管理学以及体育学等多个学科综合知识,探索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体育的健身理论与方法、管理模式、组织形式以及运行机制,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健身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招生情况

学位点制定了完善的招生录取管理制度,建有优秀生源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抓好本校生源招生工作,积极发动和宣传,成立考研辅导班;二是利用导师和校友资源动员外校优质生源报考本学位点;三是积极与周边兄弟院校取得联系积极宣传;四是制作招生宣传画册、海报,成立研究生招生微信平台等,通过上述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2025年度学位点招收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1名,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

2.在读情况

2025年在读体育硕士研究生共计 22人,其中202411人、202511人,具体情况见表1

1  2025年度在校体育硕士基本情况

学号

姓名

教育类别

学位类别

年级

242218006

马欣滢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42218007

汤文治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42218008

郭悦涵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42218009

李培金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42218010

吕泠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42218011

马文浩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42218012

孙浩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42218013

孙硕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42218014

王超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42218015

王梦瑶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42218016

王天颐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4

252218005

毕子凡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252218006

崔蕴冰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252218007

冯敏洁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252218008

郭玺庭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252218009

李洪龙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252218010

李康宁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252218011

马慧莹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252218012

苏泽颜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252218013

王浩岩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252218014

张梦瑜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252218015

祝凯毅

全日制

专业学位

2025

 

3、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学院建立了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开题、预答辩、送审和答辩等环节把关质量,2025年学位申请10人,学位授予10人,具体情况见表2

2  2025年研究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序号

学号

姓名

专业

1

232218006

付顺雨

体育专硕

2

232218007

关卓帆

体育专硕

3

232218008

李林忠

体育专硕

4

232218009

仇淑芳

体育专硕

5

232218010

田一穆

体育专硕

6

232218011

王新月

体育专硕

7

232218012

王泽坤

体育专硕

8

232218013

辛静茹

体育专硕

9

232218014

余彦涵

体育专硕

10

232218015

张庆旭

体育专硕

 

4、就业情况

体育硕士专业2023开始招生,202510位毕业生就业率为百分之百,包括中初等教育单位2人、其他事业单位2人、民营企业5人、自主创业1人。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院在就业方面采取的系列举措,根据“做好学生学业规划,助力学生发展”的就业培养原则,通过针对性开展学习指导规划,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通过多层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学生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结合社会政策和时代背景,尽早确立奋斗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思考职业生涯;通过多措并举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多渠道参加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压力与挑战。通过扎实推进学生贫困资助工作,关注特殊学生需求,掌握特殊学生消费情况、心理状态、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支持与多方面帮扶。通过发挥评奖评优激励导向作用,对学习成绩优异、志愿服务积极、班级工作高贡献度等的学生进行表彰,既培育了先进典型,又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热情。

(五)研究生导师情况

学位点现有体育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资格的导师11人。为了实现合理的师生比结构,兹根据《山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及管理办法政研》(〔201911号)第十五条至第二十条的规定,确定2025年硕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条件,确定具有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资格的导师7人。学院逐渐培养出了一支以体育教育专业师资为核心,涵盖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社会体育管理等学科为支撑的理论水平高、实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专任教师队伍,具体情况见表3

3  2025年具有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资格的导师名单

序号

姓名

出生日期

职称

拟招生专业

近五年经费总额(万元)

1

李刚

1976.2.24

教授

体育专业硕士

44.15

2

谢经良

197710.12

教授

体育专业硕士

12

3

崔涛

1979.03.28

副教授

体育专业硕士

3

4

蔡捷

1987.10.22

副教授

体育专业硕士

13

5

孙冰川

1979.8.1

副教授

体育专业硕士

13

6

曹杰

1981.02.05

副教授

体育专业硕士

3

7

许洪超

1973.10.19

副教授

体育专业硕士

145.7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学位点十分重视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思政专家讲座、新生入学教育、青年大学习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上,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中之重,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通过集体备课、听课制度和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知识点进行融合,将体育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育德于教,不断打造研究生思政课示范效应。

明确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强化研究生学术指导与育人元素相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把立德树人融入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评奖评优和实践活动等过程中将研究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把握学生特点,做好思想引领。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教育中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集中学习二十大、二十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青年大学习”等。开展党课学习,邀请校领导、思政教授开展思政教育讲座,开展党史征文、知识竞赛、诗朗诵等系列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体育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丰富且珍贵,发掘蕴含于其中的富有体育特色的育人价值和精神,利用学校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到思政课程教学,同时思政课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中运用于实践路径,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效果。

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将意识形态阵地打造成引领全校研究生思政学习、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全过程。

(三)学位点文化建设情况

通过举行研究生的“学术活动节”“学术沙龙”等方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的情怀,实现学术研究“写在大地上”。通过教学、科研、教育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篮球赛、足球赛和各种主题晚会等,坚持开展了研究生“三下乡”活动,坚持落实有关专业研究生带本科生教育实习、鼓励他们助教学、助科研、助管理等,为他们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实践才能的机会。

(四)学位点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学位点在日常管理中狠抓师德师风与学风建设,明确导师的思想教育责任,要求研究生导师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位点配备一位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专设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配备了办公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生工作管理秘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与研究生办公室主任负责整体管理,教务秘书负责管理教学,导师加强专业指导,学生工作管理秘书负责管理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党建工作,相互协调沟通、发挥各自所长。通过专业课、班会、就业指导课、讲座、沙龙等形式,帮助研究生对专业准确认识,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号召全体研究生文明用餐、文明上网、文明就寝等,通过文明自律,努力建设文明课堂、文明校园;同时,通过开展“文明寝室”“无手机课堂”“读书分享会”“简历设计大赛”“创新创业”等校园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明自律的认识。

(五)服务的国家重大战略(行业)需求

1.服务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学科优化部署(《山东省“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2024 年)》),学院通过体育学一级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培养具备深厚体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将重点研究全民健身的推广策略、运动处方的制定、体育设施的优化布局等,助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康中国。

2.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山东省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将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研究和服务。通过体育旅游、体育扶贫、体育文化传承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体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山东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体育动力。

三、学位点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情况

现有教职员工65人,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硕士学位者34人,硕士生导师11人。从国家队、省队退役下来从事过专业运动训练的教师13人,其中国际级健将1人,国家级健将3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7人,国家一级裁判22人。担任全国财经院校体育价格分会副会长1人,山东省学校体育协会副会长1人。

(二)科学研究情况

学院的科研工作近年稳步提升,特别是高层次、高质量的研究项目和论文有了较大的突破。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2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项,山东省软科学重大课题2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课题2项,其他省部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获得山东省社科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厅局级奖励15项;发表体育科学、SCICSCI及其他学术论文200余篇。

(三)研究生学习、科研支撑平台与实习实训基地

本专业硕士为全日制培养方式,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按照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学位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含公选课、专业课、研究方法课)。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其中,学位公共课8个学分,学科基础课9个学分,学位专业课9个学分。选修课包括公选课、专业课、研究方法课。可跨学科(专业)选修,要求选修不少于8个学分。

2.科研支撑平台与实习实训基地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以“科研创新、服务地方”为导向,近年来与上海力盛赛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日照文旅集团、山东商报、济南中骏健身俱乐部等单位签约,创建了8个社会实践基地和5个科研团队,建设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情况见表4

4  学位授权点实践基地情况

序号

时间

级别

实践实习基地名称

合作形式

1

2019.11

校级

上海美帆游艇俱乐部社会体育经济校外实践基地

山东财经大学校外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

2020.11

省级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驻山东商报集团实践基地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与山东商报集团共建

3

2020.9

省级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驻山东中骏体育发展集团实践基地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与山东中骏体育发展集团共建

4

2019.12

省级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驻日照市文化旅游集团实践基地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与日照市文化旅游集团共建

5

2019.11

省级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驻青岛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践基地

山东财经大学与青岛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

6

2019.5

省级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驻上海力盛赛车公司实践基地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与上海力盛赛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7

2019.5

省级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驻上海美帆游艇俱乐部实践基地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与上海美帆游艇俱乐部共建

8

2018.11

省级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驻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实践基地

山东财经大学体育学院与济南市全民健身中心共建

 

(四)学生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的奖助学金资助主要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其中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是100%全覆盖

四、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

体育硕士专业2023开始招生,至2025年招收学位硕士332人,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目前以省内一本院校、省外高校以及双一流高校的考生为主。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创新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人才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建设+资质培训+俱乐部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招生选拔情况以及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

推免方面,学位点与国内外诸多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制度,鼓励这些培养单位推荐优秀人才报考本校体育专业硕士;考试选拔方面,学位点对报名、资格审查、考试、录取各环节充分重视,为考生提供有效信息和便利条件。本学位点从两方面入手吸引优质生源:一是加强学科实力建设,提升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多年来在学界和实务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二是积极向国内外兄弟院校、培养单位宣传本学位点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学位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加精准地吸引有志从事体育的优秀学生报考本学位点。

)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及学术情况

研究生核心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核心课程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硕士生导师担任。严格导师的遴选与培训,聘请行业内知名教师、教练员参与实践教学。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行研究生课程督导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加大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力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为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开设各专业技术资格证培训与考试,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重大赛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培养环节质量监控,在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开题、预答辩、外审、教育部盲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同时,还积极实施体育硕士科研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压实导师育人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报告会、学术沙龙等提升该学位点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整体师资尚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但仍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博士仅10人,博士学位人员总体比例偏低,高层次杰出人才比较少,缺乏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和团队。

改进措施:抓好吸引、培养人才环节,积极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等。学院制定教师人才培养计划,自筹经费支持教师外出进修、访学,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

(二)部分培养方案内容、课程内容、教材仍存在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

改进措施: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完善本科培养方案。按照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修订、完善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加强课程规范,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积极推出有社会影响的高水平教材。完善教材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学校规划教材建设,巩固教材建设基础,积极参与国家规划教材建设项目,推出有社会影响的高水平教材。

(三)学位点建设过程中,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有待开阔,国际交流合作机会较少。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平台需要进一步挖掘,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力度有待加强。

改进措施:立足区位优势,主动积极融入学校、全省、全国各项国际化体育学术、体育文化、体育竞技交流,积极争取国际交流的机会和配套支持资源。

六、未来学科建设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基本校情和办学定位,结合省内硕士学位授权点整体布局,以 2026年确保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为目标。

(二)建设目标

未来两年,集中全院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建设力度。切实提高体育学院的整体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到2025年基本达到教育部新增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标准,力争将我院建设成为省内高水平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到2026年各项指标超过教育部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将我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内高水平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我院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三)建设任务

1.学科建设

2026年,建设省级一流学科1-2个。

2.授权点建设

2026年,体育学院新增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年招生人数达到20-30人;2027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年招生人数达到30-40人。

3.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批以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到2026年,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不超过17:1;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低于2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不低于80%,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的教师达20人以上。到2029年,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数达20-30人,培养5-10名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20名学术骨干;组建5个以上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稳定、有一定竞争力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力争成功申报省级创新团队2-3个。此外,聘请数量充足的学历和职称较高、专业素养较好的学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

4.人才培养质量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断学习和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到2026年,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精品课程、教材等奖励1-3项。到2029年,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获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教材等奖励5项以上。

5.科学研究

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以提高科研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重点,强化应用研究,打造高水平科研成果,力争重要科研项目和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新突破。力争建成1个省级科研平台,依托平台建设,大力推进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合作,确保师均年科研经费不低于2万元。

6.支撑条件。

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教学科研实验平台与基本办学条件。到2026年,具有支撑硕士研究生培养所必需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实践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拥有足够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到 2029 年,具有完备的培养高水平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丰富,生均办学经费充裕。

(四)建设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的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全面部署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负责根据领导小组部署要求,搞好总体谋划,对标对表进行任务分解。各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工作组,认真学习研究学科建设和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单位建设相关指标,制定详细建设实施方案,确保高标准完成任务目标。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科学拟定人才引进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完善人才成长发展机制,依托学校“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完善人才引进与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完善教师聘用考核制度,将目标考核与津贴挂钩。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逐步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研究生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重点,明确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师资的具体要求,突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前沿性,厚植理论基础,拓宽学术视野,强化科学方法训练以及学术素养提升,强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

4.提升科研水平

通过三至五年的重点投入与建设,集中力量培育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着力建设符合国家新增硕士授权点要求的优势学科群,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建设奠定基础。以“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及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术新星孵化计划”“优才计划”等为抓手,力争培养在全省及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形成几支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体育学院

20251111